骨质疏松日的由来 骨质疏松日的宗旨

来源:网络 早教

2019骨质疏松日即将到来,为了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,预防骨质疏松的症状产生,同时年轻人骨质疏松的比例开始增多,带来骨质疏松日的由来和宗旨。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骨质疏松日的由来

骨质疏松日的由来世界骨质疏松日最早是由1996年的英国国家骨质疏松学会创办。1997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(IOF)开始赞助和支持,并定于每年6月24日为世界骨质疏松日。随着活动逐年稳定地增长,影响日益扩大。到了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(WHO)开始参与,将世界骨质疏松日最终定为每年10月20日。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全球每3秒钟就有一个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。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调查显示,全世界50岁以上女性有1/3会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,50岁以上男性有1/5会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。预计到2050年,中国将有近5000万人因骨质疏松而发生骨折。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10月20日是“世界骨质疏松日”,骨质疏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,它有“沉默杀手”之称,因为骨质疏松不会像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那样有明显症状,它对身体的危害是悄无声息、潜移默化的。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应对骨质疏松,不仅仅是到了中老年才需要直面的问题,而应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,因为这个“沉默杀手”在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“出招”,更擅长“深度潜伏”,等你发觉已为时过晚。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统计显示,骨质疏松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56%,其中女性发病率高达60%至70%,而超九成骨质疏松患者会面临脆性骨折威胁。连日来,本报记者走访多名专家获知,骨质疏松一旦上身问题很严重,但想做好防范其实并不难。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文章推荐:晚睡早起怎么发朋友圈 晚睡早起发朋友圈说说

习惯性晚睡早起当然要发个朋友圈记录当下的生活状态,对生活也会有自己的感悟,或崩溃,或心累,那么,晚睡早起怎么发朋友圈?下面小编就带来晚睡早起发朋友圈说说。晚睡早起怎么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骨质疏松日的宗旨

骨质疏松日的设立宗旨为那些对骨质疏松症防治、缺乏重视的政府和人民,进行教育和信息传递。我国因老龄化的不断深入,老人的数量每年在不断增加。骨质疏松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。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骨质疏松有哪些症状?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,腰背痛最为多见,占疼痛患者中的70%-80%。并且疼痛会沿脊柱向两肋扩散,以致胸腹部。通常在弯腰、咳嗽、劳累过后疼痛加剧,休息之后疼痛减轻。也有身高变矮、驼背的情况,主要见于中老年妇女,多在腰背疼痛后出现此症状。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怎样预防骨质疏松?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儿童、青少年是骨骼成长的最重要时期。通过这个阶段,合理膳食营养,加强体育锻炼,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。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。饮食上多食用含钙、磷高的食品。坚持体育锻炼,阳光下运动。可最大限度的保存体内钙质。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中年人应注意饮食,运动方式应为户外缓和的运动方式,如散步、太极拳、体操等。除了科学的生活方式外,每年还应该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,同时预防性服用维生素D及钙剂等。老年人或是已是骨质疏松症的人。应进行必要的抑制骨吸收、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治疗。同时应加强防摔、防碰、防绊等措施,如床增加护栏,浴室放置防滑垫。总之应及时加强自我保健意识,提高自我保健水平。积极进行科学干预,骨质疏松症是可能延缓和预防的。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以上就是骨质疏松日的由来,骨质疏松日的宗旨,请大家继续关注。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总是所述,希望骨质疏松日的由来 骨质疏松日的宗旨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带来新的认识和帮助,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?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文章推荐:形容孩子赖床的心情说说带图 孩子赖床不起的心情朋友圈

天气变冷后孩子会不愿意上幼儿园不愿意出门,那么面对孩子喜欢赖床的行为要怎么办比较好呢,小编就来说说孩子赖床不起的心情朋友圈吧。形容孩子赖床的心情说说带图 今天qrD派迪生活网 - 准妈妈孕期知识, 亲子育儿教育

更多阅读